🎙️

2020年了,你还要听播客吗?

我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将域名和服务器转回了国内,完成了备案。也没想到coolkids.xyz这么快就跟大家道别了🌚 没关系,我还是会保留海外服务器,同步更新内容,以防某一天u know…

各位做播客的朋友们先别上来就喷我,我上来先给大家安利两档播客节目。本来是想写一篇GPT-3(OpenAI最近开源的、强大到让你失业的AI算法)的文章,但是我发现自己抢这些热点手速是抢不过人家的,而且AI领域我也不适合班门弄斧,所以感兴趣的朋友快去学习这两期讲GPT-3的节目:一个是硅谷AI领域创投人、前Greylock Partners的EIR — Howie徐皞做客「硅谷101」的采访,另一个是a16z的合伙人Frank Chen在他们自己播客里的讲解(英文)。

人工智能又一里程碑式突破,GPT-3红了
16 Minutes on the News #37: GPT-3, Beyond the Hype

回到正题。这篇文章,是我和多位在播客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朋友交流之后的产物,他们也向我娓娓道来了他们的苦衷。

苹果自2005年将播客放进iTunes 4.9,到今天已经有50万档节目在Apple Podcast上播出。我们看到播客活跃听众人数在以每年15%增速稳步提升,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将注意力转到了播客和“短音频”上。

今年五月,播客圈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亿级IP:Spotify花费超过一亿美金买下Joe Rogan的版权(就是那个Elon Musk当场飞🍃的节目,YouTube订阅量超过9百万),让我这个忠实的Joe Rogan粉丝及Apple Music用户痛心疾首。

六月初,Twitter也推出了语音发推的测试版,向音频社领域迈出了第一步。

尽管越来越多的内容出产将目光转向了播客与音频,但这个行业就始终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感觉。YouTube于2005年成立,和Apple Podcast同时上线,可这十几年视频行业早已飞黄腾达并且百花齐放:从YouTube到B站、Netflix、TikTok(RIP🙏),甚至Quibi这样的十亿水漂,音频内容领域的创新相比较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点也被整个行业的营收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相信各位周围都出现过这样的朋友:几个小伙伴相约开了一档播客节目,无论是聊生活、电影、艺术、还是各自的专业领域,最初的热度都可以支撑他们推出四五期左右,你也被强行安利,订阅了他们的节目,但其实没有一集是完整地听完的(不要打我🙏)。几期之后,大部分小团体都分崩离析,再也没有更新过节目 — 各位不信的话,打开你们的播客订阅,看看有多少栏目已经超过一年没有更新了。

播客圈排名靠前的内容分类中,我们看到能坚持下来的播客都是背靠着自己已有的商业主体,将播客作为PR渠道的公司及个人:比如脱口秀演员通过播客与粉丝保持热度(Bill Burr, Conan O’Brian),比如投资人和创业者通过播客对外宣传自己的动态(GGV, a16z)。

而全美播客数量上排名第一的类别也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这里先容我卖个关子,到后面给大家揭晓。

我最近参与录制了几期播客,也自己走了一遍制作流程,攒了一肚子的吐槽。心中有槽不吐不快于是找了一些行业前辈一起聊了聊播客的现状,并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

制作门槛

每集播客都要经历选题→联络嘉宾→准备文案→录制→剪辑→分发的流程,国外播客可以通过RSS一键分发,而国内还需要你手动依次上传至各大平台并经历逐一审核。在这个短视频制作门槛都被无限拉低的时代,播客的制作流程难免显得有些原始了。

在制作门槛远高于撰写博客/公众号、几乎不亚于长视频制作的情况下,好的内容生产者就很难上船了。下沉市场完全没有内容产出,而各个专业领域的大佬们又没有时间精力去制作自己的播客,只能零零散散地当一当嘉宾,于是造成了播客行业目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也引出接下来的一些问题。

时事性

互联网时代,“快”就是to C产品的命门。由于制作门槛过高,有深度的播客只能被迫“以慢打快”。热点话题在经过Twitter/微博→博客/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的一轮激烈讨论之后,才会和互联网用户在播客里见面,而那些每日更新的新闻简讯类播客也都是在专业新闻媒体庞大的财力人力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失去了时事性的播客,在内容深度上又很难与展现形式更丰富的长视频PK — 又一个尴尬的定位。

互动性

播客想要占据每个智能手机平均每天2.5小时的“黑屏使用”时间:通勤、做饭、健身、上班摸鱼等等。这是所有播客类创业公司在pitch自己的时候搬出来的最大的卖点,但其实也恰恰成为了他们的一大短板 。“黑屏使用”几乎彻底杀死了内容方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直接导致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在采集用户数据上的和抖音B站差了好几个维度,几乎还停留在广播电台的水平。

而且这种被动式咨询消费的场景已经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追捧。牛津路透研究院委托咨询公司Flamingo在一份年轻人调研报告中,将咨询消费动机划分了四个分类,按获取咨询的直接性/一手程度排名依次为:

  • 投入式(Dedicated):自省、扩展认知和加深理解的阅读、获取咨询;
  • 事件更新式(Updated):用简报和梗概高效获取更新;
  • 打发时间式(Time-Filler):顾名思义;
  • 弹窗式(Intercepted):通过资讯App、新闻聚合产品和社交媒体的弹窗获取。

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都更偏向于投入式和更新式的获取,播客也位列其中。而无论从装机数还是使用时长上来看,社交媒体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可见用户的可互动性和社交属性在年轻人之中的地位。

更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互动性局限了播客盈利模式的想象力。播客迄今为止还是依靠主播将广告一条条念出来的远古做法在盈利,没有集成的广告商交易平台,也没有反馈的广告数据,广告主和播客都是在“靠天吃饭”,这也就造成了上面看到的商业营收惨淡的境地。尽管Spotify在年初推出了流媒体广告插入— SAI技术致力于改善这一点,但这也仅限于他们自己的平台,而且在用户交互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很难看到翻身的机会。在短视频直播带货年入千亿的对比之下,播客行业实在显得有些寒酸,而一个“用爱发电”的行业也很难留住优秀的创作者。

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先看看播客听众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我们上文中买了一个关子 — 全美播客数量排名第一的分类是什么?

这个答案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没有猜到:

宗教。

传福音者通过播客讲述基督教要义、或是每日修灵,宗教播客在栏目数和集数上都遥遥领先。这个出乎意料的数据其实正完美解读了播客听众的画像及动机:这是一个个在各自垂直领域紧密相拥的小群体,用户增长依靠群体内口口相传;用户几乎不会垮领域或行业;获客周期长,但活跃用户忠诚度高、粘性大。

这样的用户群体拥有以下两个特点:

渴望权威

由于大部分听众都是都是播客分类这个垂直领域的“圈内人”,所以像抖音B站等“科普类”up主的内容很多时候不能满足这群人的标准。他们渴望权威,也知道这个自己圈内的权威是谁。他们只愿意从权威口中得到独家的咨询和深度的见解,更渴望与权威交流。

传教精神

每个垂直领域的忠实听众肚子里都有一些货,他们即是信徒也是传福音者。他们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想与其他人交流,也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圈内人的认可,让自己变得更“专业”。

抓住这两点的产品如果能在上述几个问题上加以改进,将有机会颠覆播客行业。

硅谷今年上半年最爆炸的一笔早期融资就是这样的一个产品。

Clubhouse,一个没有正式上架、只有5000名内测用户的产品,已经引得沙丘路最重量级的两家VC争破了头。Benchmark报价8000万美金之后,a16z开出了1亿美金的估值,并成功签下了这笔1200万美金的投资。题外话,报道称a16z这1200万的投资中有200万美金都是直接购置的次级股份,也就是说两位创始人在产品正式上架之前就已经套现了200万。

起初看到Clubhouse这个产品可能并不会让你觉得很惊艳,因为它说白了就是一个语音聊天室。但它在起步阶段就是深深抓住了播客用户上面的两条特点。内测期间Clubhouse的邀请码成为了硅谷最稀缺的东西(我第一篇文章的Hey Email也是打得这个策略,可奈何人家产品不过硬,热度立刻就消退了),因为最初加入的用户都是硅谷最顶尖的投资人大佬和明星创始人。他们之间的任何谈话在创投圈的人看来都是不断滚动的制作精良的播客节目;而且同处于一个房间的你甚至有被邀请发言、和大佬直接互动的机会,这简直就是戳中了用户的G点。很多早期用户声称这是自Instagram之后最让他们兴奋的产品,他们甚至可以一天花8个小时在Clubhouse听、说、社交。由于这个圈子的紧密性,有人已经在聊天室找到了自己的投资人和商业伙伴。

而在七月初,另一件离奇事件又将Clubhouse推上了风口浪尖:纽约时报的科技专栏作者Taylor Lorenz在Twitter上攻击了一家明星创业公司Away的创始人Steph Korey关于女性创业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一个post,然后著名天使投资人Balaji Srinivasan又开始了对Taylor的攻击...... 总结一下就是,硅谷的创投圈和纽约的媒体圈在Twitter上撕逼了,然而文字对喷还不够爽快,大家直接上Clubhouse开启了语音battle,Taylor在对战中途就表示寡不敌众,提前下线了;而创投圈的人们在Taylor下线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地开始了对她的诋毁和攻击,可没想到被某卧底听众录了音,第二天直接公布在了网上。

虽然Clubhouse因此被抨击为“资本家罪恶权利的玩具”,但我们也通过这个事件看到了这个产品的巨大潜力:时事性、互动性、话题性,这些传统播客平台没有做到的点,至少在早期看来Clubhouse完成的还不错。

当然,一个还处在内测的产品,我们现在还无法为其下定论。相比于视频,音频产品有很多细节上需要用心打磨。比如,打开app后面前10个聊天室,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试错方式找到自己最想进的哪一个?比如,在没有视频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建立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交新任?

音频社交的产品其实在国内早已经被各种玩法尝试过,成功案例寥寥无几。但随着大公司更多的尝试布局,和声网等API公司降低了音视频通讯的开发成本之后(又提到了之前的文章,我这个一篇篇连接的真不错),可以预期的是这个领域会有更多的创新发生,播客行业也将在不远的将来被颠覆。

我本人是想借助这个网站形成播客听众一样紧密的观众群体,与大家深度交流探讨创投圈发生的事情。也希望各位播客内容制作者或是忠实听众与我交流你对于这个行业的看法,说不定我们也可以参与到行业颠覆的进程中来。